在河北省工信厅公布的第一批河北省工业遗产名单中,位于鹿泉区的7059工业遗产与我市另外四个工业遗产名列其中。坐落于河北太行食品有限公司院内的7059工业遗产,包括山体冷库、办公楼、礼堂等核心物项,建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保存完好。这座山体冷库在建成投入使用后的50年里一直正常运营,如今每年仍能创造百万元的经济效益。
走进位于我市鹿泉区李村镇南胡庄村西南的河北太行食品有限公司,院内有一座由石头砌筑而成的灰色三层办公楼,结实的墙体、庄重的建筑风格,让这座小楼非常引人注目。它建于20世纪70年代,是当年7059厂的办公楼。
在这座办公楼南边500米的山体内,就是在当时开凿的冷库。这里不仅拥有万吨贮藏能力的冷库,还有运送货物的铁路专线。
具有天然优势的山体冷库
7059山体冷库的建设,在当时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增加粮食储备、发展农业生产、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厚积国力、搞好战略物资储备,国家尝试性建设了这座山体冷库,具有位置隐蔽、防止轰炸、贮藏量高等优势。
7059山体冷库工程的建设,是由原商业部设计院设计,有关人员在河北、山西等地经过两个多月的考察后,决定将这座战略冷库建在鹿泉区李村镇,这也从侧面显示出石家庄重要的战略地位。冷库建在太行山脉内,主系统包括机房、引洞、穿堂洞、主洞和制冰间,由当年参与修建红旗渠的石匠队伍进行修建。
办公楼和礼堂的建筑材料则是挖山洞时掏出的石料,由河南林县建筑队施工建设,其建筑风格在当时极具代表性。
在当时,商业部设计院代表着国家最高设计水平,山体冷库和办公楼的建筑工艺在现在看来也十分考究。
山体冷库相比其他冷库,有着天然的优势:山体冷库建成后,因山体本身可以视作绝好的保温材料,大量节约了后期维护成本,降低了电力、保温等方面的损耗。冷库制冷设备技术选型在当时也处于较高水平,如制冷设备排管均采用进口无缝钢管。
设备使用稳定可靠无更换
这座在50年前建成的山体冷库,-18℃的温度和天然的条件足以让这里的货物储存更久、更好。
据了解,这座山体冷库始建于1970年,历时3年建设,于1973年投入运营。冷库面积12000多平方米,存储量10000多吨。冷库有4个引洞、6个主体冷冻库,每个冷冻库长148米、宽8米、高4.5米。冷库采用的是液氨制冷技术,沿用的是1970年国家研发的制冷技术,目前主体管道无更换、无维修。全国山体冷库极其稀少,这座冷库目前是我国最大的山体冷库,也是我国最大的五味子储备基地、河北最大的海带丝和海带扣储备基地。
河北太行食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山体冷库使用的设备从安装到现在一直在使用,设备的质量比较稳定可靠。
“山体冷库在建成投入使用后的50年里一直正常运营,如今每年仍能给公司创造百万元的经济效益。”河北太行食品有限公司企划投资部副经理赵全朝介绍。
让工业遗产焕发出活力
7059冷库当时属于国家资产,于2002年改制,由员工或个人持股。2022年1月,河北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收购河北太行食品有限公司70%股权。国企参与控股,旨在发展与壮大产业规模,投资建设“太行智慧冷链物流园”项目。
河北太行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庞增贵介绍,今后公司的战略定位是,将园区建设成为河北省领先的集冷链仓储、精深加工、线上线下交易、干支联运、分拨配送、供应链金融、供应链管理于一体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枢纽、京津冀协同发展冷链物流服务保障基地等。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重要载体和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强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价值发掘,从今年开始,河北太行食品有限公司对7059工业遗产的礼堂、铁路等基础设施进行加固改造升级,同时创新活化利用方式,推动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与城市更新相结合,打造全新的工业文化。
下一步,河北太行食品有限公司规划将现代化建筑与历史建筑有机融合,不仅要将这些工业遗产留下来,而且要“活”起来,打造企业名片,开发具有体验生产流程、历史人文与科普教育、红色教育培训、特色产品推广等功能的工业旅游项目,发挥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社会价值,为交投冷链物流板块发展增动能、添活力。
赵全朝介绍,在未来5年内,公司将以保护工业遗产建筑、发掘工业遗产内涵、探索工业遗产利用为指导思想,以赋能工业遗产在新时代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为原则,让工业遗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