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供应链新发展格局构建的路径选择

近年来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表现西方的逆全球化导致经济割裂和供应链危机,中央政府为规避来自外部的诸多风险而实施双循环战略,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冷链供应链也概莫能外,亟需响应国家政策导向。在建立完善国内统一市场的基础上,更要强化国际协调合作的稳定性和柔韧性,实现国内外双循环的战略目标。首先,以双循环与冷链供应链政策环境为背景,剖析双循环战略的方向和目标;其次,探寻冷链供应链发展模式及特征,并从核心层、次级层、关联层、边缘层及境外层等五个层面重构我国冷链供应链体系;最后,为加快我国冷链供应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全球化进程,提出构建冷链供应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顶层构想及路径选择。

冷链供应链新发展格局构建的路径选择

冷链供应链新发展格局构建的路径选择

2020年以来,波及全球的新冠疫情所带来的美国农产品价格市场的暴跌、成千上万的猪牛鸡采用安乐宰杀,畜禽产品遭到毁灭性打击;另一方面,近期俄乌局势波及世界的能源与粮食危机,蔓延至全球导致物价的全面暴涨。

国际上个别国家的孤立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摧毁了原有的国际贸易秩序,呈现出逆全球化和碎片化倾向,导致我国粮食及食品安全及能源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威胁,且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中央政府为规避因国际环境带来的诸多威胁与挑战,全面实施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对外经济政策和战略举措,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将其作为我国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内容之一,并将“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举措。此外,纵观世界经济强国的发展路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扩大国内和国际市场,疏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双循环战略的构建有益于加强国内国际协调合作,使冷链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实现互利共赢。

一、双循环战略的方向及目标
(一)双循环战略蕴含
1、政策环境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首次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这是中央针对当前国内国际形势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安排,也是我国重大的国家供应链战略,有助于缓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各种外部风险,这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安全稳定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我国更好地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提供战略方向。

2.基本内涵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关键期决定了必须统筹发展与安全,必须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必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战略基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

3.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的演进

双循环战略是中央政府面对国内外风云变幻的复杂环境中作出的客观判断与重大决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经历了1949至1977年内向型发展战略阶段、1978至2019年外向型发展战略阶段及2020年以来双循环发展战略形成阶段等。由此可见,我国当下面临着历史上难得的双循环发展战略机遇期。

(二)物流供应链双循环的新方位
首先,把握新发展阶段。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物流发展、供应链创新高度重视,并提出要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其次,贯彻新发展理念。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将聚焦提质降本增效,新发展理念将贯穿于双循环发展的全过程。最后,构建新发展格局。物流业将成为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冷链及其供应链也概莫能外,面对波及全球的新冠疫情,冷链供应链必须明确和肩负时代赋予的担当、使命及重任。

总之,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发展新方位。促进国内大循环,打破国内市场上存在的障碍,通过促进要素在国内的自由流动来重塑国内统一大市场,确保消费市场的持续扩大与消费持续升级促进国内大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确保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并促进企业实现技术进步、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上的主导权和影响力。

(三)冷链供应链双循环的战略目标
1、保障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

2.做强扩大内需战略支点;

3.推进冷链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

4.加速冷链及其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

5.完善与强化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

6.助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7.实现物流供应链绿色可持续发展。

(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政策解读
首先,构建国内大循环。

关键在于处理好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打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比较优势和我国强大的发展韧劲所在,孕育着巨大的潜力与活力。美国对我们的断供、打压、遏制,续强化独立自主能力。

其次,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构建国内经济循环对于融入国际经济循环具有基础性作用,成熟稳定的国内经济循环能够增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为整合国际经济循环提供切入点。

最后,政策生态系统及政策赋能。

“一带一路”倡议、新旧动能转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高质量发展、双循环战略等可视为冷链供应链发展核心政策;新基建、种业工程、“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食品安全、国家安全观、底线思维、“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海洋强国战略等被视为冷链供应链发展的关联性政策。如图1所示。

冷链供应链新发展格局构建的路径选择

冷链供应链新发展格局构建的路径选择

上述概念既与双循环战略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冷链供应链有着紧密的关系,尽管食品、农产品冷链供应链不像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供应链面临那么严峻的形势,但它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及民生安全。

二、农产品、食品冷链供应链体系
冷链供应链,是指围绕农产品、食品生产组织及产业体系中,建立与健全农产品、食品产业冷链系统上下游纵向一体化协同及横向水平一体化协作而构成的现代供应链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既是一个以农产品、食品产业经济形态为依托,以冷链物流产业为主体,搭建一个覆盖上中下游包括产品生产、流通、分配及消费的多环节、多层次的运营联合体。它是一个纵横交错的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的协调合作、协作分工及协同创新的集成化网链结构体系。
(一)农产品冷链供应链模式
农产品冷链供应链由诸多环节组成:生产资料的供应环节、生产环节、加工环节、配送环节和销售环节,每个环节又涉及各自相关的子系统和不同的组织载体。同时,相邻节点企业间体现出一种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并将所有相邻的纵横向企业组织依次连接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具有整体功能的网链结构体系,也可以称之为利益共同体协作模式。只不过就冷链供应链运作的核心企业,可分为农产品原产地生产商、加工制造商、分销批发商、终端零售商及冷链物流服务商等主导的供应链体系。
(二)冷链供应链的主要特征
1、参与成员的多样性和节点

衔接的重要性一般而言,冷链供应链主要是指生鲜农产品/食品低温运作体系,一方面表现出链条参与者众多,呈纵、横向交错状态;另一方面供应链节点间的衔接极其重要,但容易受到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故缺乏牢固性。

2.建设成本高、规模大、专业性

要求高、资产专用性强冷链供应链不仅各个节点建设投入成本高,建设规模表现在基础设施和设备较大,而且其运作的专业化程度高才能确保生鲜品低温下的品质安全,加之冷链资产的专用性远高于其他物流领域,而且冷链供应链全链条能耗控制要求程度高。

3.各环节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

首先,各环节协同合作以保证冷链供应链的正常运转,对各成员的组织协调性要求更高,要做到各环节无缝对接必须做好上下游组织之间的有效衔接;其次,基于上述冷链供应链各环节缺乏牢固性,因而其运作风险较高,需要更高的组织协调、协同和协作,以降低运作风险。

4.对网络信息技术有较高的要求

正是冷链供应链的协作体系复杂多样,需要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支撑以确保运作准确无误,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赋能与助力,以提高链条整体运作的高效率、高效益、低成本、低费用的良好状态。

(三)冷链供应链体系
1、冷链供应链体系强化

我国自主可控的国内供应链循环体系,是维护和提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

一国本土的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不仅体现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更全面体现在相关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能力体系方面,以及从基础研究环节到应用基础研究再到工程化产业化环节的创新链与产业链相互融合体系方面。

就冷链供应链国内外循环体系而言,因起步晚欠账太多,所以需以国内市场循环为主体,追赶国外发达水平,就需要双管齐下,做好国内大循环基础上,实施高水平开放策略,尽快融入全球冷链供应链体系当中,缩小与国外之间的差距。架构完整的冷链供应链体系,如图2所示。

冷链供应链新发展格局构建的路径选择

冷链供应链新发展格局构建的路径选择

2.冷链供应链体系重构

对照双循环战略的目标要求,冷链供应链体系亟需重建或重构,结合我国实际,需从核心层、次级层、关联层、边缘层及境外层等5个层级进行重新架构,它是一个纷繁庞杂的全球冷链供应链综合系统,如图3所示。

冷链供应链新发展格局构建的路径选择

冷链供应链新发展格局构建的路径选择

(1)核心层。包括农产品原产地、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预冷仓库、第三方冷链企业、批发市场、食品加工生产商、冷链物流中心、冷链物流园区、商超、便利店及生鲜电商等。

(2)次级层。包括生鲜海外仓、区域中心冷库、前置仓、社区微仓、区域云仓、机场空港、港口码头、公铁陆港、边境口岸、甩挂场站、公共信息港、第四方冷链服务商、货运代理商、社区团购、中央厨房及酒店餐饮组织。

(3)关联层。主要包括冷藏运输装备、冷链仓储设施/设备、制冷设备、加工包装设备、装卸搬运设备、智慧冷链装备、信息服务、软件开发/外包、包装器具及材料等服务提供商,此外还包含冷链供应链服务集成商、冷链服务中介机构及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组织。

(4)边缘层。包括水、电、暖、气等能源供应商、建筑工程、通讯、互联网、金融保险、风险投资、冷链地产开发、冷链海外代理、多式联运等服务服务商,以及冷链技术装备研发机构、育种及推广机构、农业科学、食品及营养科学等研究机构。

(5)境外层。包括海外各类农产品/食品生产商、产后预冷、分拣及包装商;农产品/食品流通商贸组织、冷链生产加工商、冷链运输商、冷藏冷冻储存商、国际冷链多式联运商、冷链配送服务商;农产品/食品冷链物流通商口岸(港口码头、陆港及空港等)、冷链物流信息网络运营商、冷链物流装备提供商、冷链物流生产性服务商;农产品/食品电商、冷链中心及园区、冷链物流货运代理商、冷链物流船舶代理商、冷链物流报关报检代理商及行业商会等组织。

冷链供应链新发展格局构建的路径选择

冷链供应链新发展格局构建的路径选择

三、如何构建冷链供应链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一)构建冷链供应链国内大循环
1.冷链供应链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认知

(1)新发展理念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灵魂

(2)国内大循环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前提

(3)国内大循环是促进国内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条件

(4)创新驱动国内大循环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

(5)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

2.构建冷链供应链国内大循环的前瞻部署

(1)基于新基建的设施农业产业集群;

(2)基于智能化的家庭农场、农业高科/生态产业园;

(3)海洋牧场与海上粮仓的战略部署;

(4)近、远海智慧化养殖场(网箱设施);

(5)跨界融合的农产品合作联社、设施农业经营体、田园综合体;

(6)智慧冷链园区、智慧农产品批发市场、智慧冷链中心;

(7)中国海外耕地投资项目种养基地(包括近海养殖);

(8)冷链供应链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业的创新战略。

3.构建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冷链供应链新发展格局

冷链供应链内循环(国内供应链)与外循环(海外供应链),双循环(国内与国际相互融合的全球供应链),通过资金、劳动力、原材料、数据、技术和研发创新等在冷链供给端的投入,再到冷链供应链生产、流通、分配及消费端集成化的最终产品,通过流通体系满足市场需求实现资金回笼,从而构成一个由供应、生产、流通和消费组成的国内大循环。

为确保内循环的高效与畅通,需要通过结构优化与机制创新手段构建冷链供应链内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二)构建冷链供应链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1.冷链供应链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方法途径

(1)国内冷链供应链的生产端与海外供应链供应端或生产端构成跨境协同;

(2)国内冷链供应链的需求端与海外冷链供应链生产端形成跨境协同;

(3)国内冷链供应链的供给端与海外冷链供应链流通端实现境外协同;

(4)以及国内冷链供应链与海外冷链供应链围绕供应端与需求端的构建起双向境外协同。

总之,努力构建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及协同发展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2.构建冷链供应链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结构优化与升级

(1)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冷链供应链流程再造及结构重组与优化;

(2)借助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冷链供应链技术共享、收益共赢及模式升级。

首先加快冷链供应链内循环的技术创新;其次加快冷链供应链双循环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

(3)冷链供应链网络优化。

首先,依托现代冷链流通体系,支撑并强化冷链供应链网络系统;其次,依托新基建、新技术、新业态及新模式拓展与延伸冷链供应链网络覆盖范围;最后,依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携手共筑国内外冷链供应链合作伙伴及战略联盟的全球网络运作体系。

3.构建冷链供应链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机制创新

(1)冷链供应链全程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双循环”的本质是高质量发展,而高质量的发展一定是绿色的、低碳的、可持续的、可循环的冷链供应链体系。

(2)冷链供应链的“多链”融合机制。

既包括国内外冷链供应链系统之间的融合,诸如冷链产品供应链与冷链服务供应链的融合,也包括国内国际间的冷链供应链与冷链创新链及价值链的融合。

冷链供应链双循环应构筑起国内外综合服务供应链系统集成,主要包括冷链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供应链、信息服务供应链、政务服务供应链等。

(3)冷链供应链的合作竞争机制。

建立与健全冷链供应链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竞合机制,即在合作中有竞争,在竞争中有合作,且合作竞争是一个打破时空界限的、动态变化的、不断优化及调整的全球性协同与合作的利益共同体,乃至全球冷链供应链相互促进和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四、构建冷链供应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

实现路径

(一)战略思路
 

1.始终坚持体现中国核心国家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的政府和市场有机结合机制,以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内冷链供应链循环体系的构建,促进国内冷链供应链体系与全球冷链供应链的有效对接和相互融合。

2.全面突破制约我国冷链供应链安全和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以及化解各种机制体制的束缚和羁绊,坚定不移地依靠政府和市场深度有机融合的新型举国体制。

3.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在未来全球冷链供应链与创新链的主导权和战略布局上作出高屋建瓴的战略规划与设计,以便于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多层面的合作与竞争,但需要我们自身首先必须做到“强身健骨”,不论是冷链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还是其战略联盟,都是以各自的硬实力、软实力为基础谋求合作或竞争的深度与广度,乃至共同的成长和壮大。

(二)构建冷链供应链新发展格局的实现路径
1、冷链供应链智慧化转型以驱动国内外多主体共建商业生态圈

冷链供应链数字化、智慧化转型不仅有助于国内大循环、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而且也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特别是首先在国内建立冷链供应链多主体共建、共享商业生态圈所带来的外溢效应,且更好地融入全球冷链供应链体系之中,搭建全球冷链供应链商业生态圈的利益共享、效益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广泛建立全球冷链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或战略联盟平台所赋予利益均沾、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巨大红利。

2.共享冷链供应链平台资源,提升平台运营效能

首先,建立冷链供应链平台资源共享机制,促进资源高效整合。冷链供应链平台发挥信息枢纽的独特优势,不仅连接国内跨界主体整合各自资源,建立统一国内市场,以抵御国际环境带来的各种风险,而且也有助于实现国内外各类要素资源的循环流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可集成研发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加工生产、仓储配送、市场营销、配套服务等环节形成全方位一体化的冷链供应链平台服务,并运用智慧化技术实现冷链资源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可视化共享。

其次,冷链供应链商业模式变革是高效的平台运营的核心要素,国内外冷链供应链网络效应将实现纵向整合与横向协同的开放式协调。冷链供应链双循环可有效延伸从国内到国际或从国际到国内的上下游协同服务的链条溢出效应。

3.构建双循环冷链供应链互信机制以增进生态圈价值认同

首先,构建冷链供应链信任机制是增进生态圈价值认同的关键所在。建立互信合作机制,通过多方的数据库实现链条成员的信息共享;结合物联网技术贯通区块链网络与供应链物流网络,从而降低信用成本和风险成本。

其次,促进冷链供应链各方之间的价值认同,加快多元主体跨界融合。发挥冷链供应链生态圈的主导作用,提高链条的自主可控能力,提升核心主体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促进各方高效协同和多元融合,共创生态圈的价值链。

4.营造冷链供应链全球商业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氛围

首先要做好国内大循环下的冷链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营造公平、公正、包容的商业生态环境,鼓励冷链供应链组织成员积极与参与商业生态的治理与管理工作,努力把内外部风险控制在冷链供应链运营过程中。

其次,将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有机结合起来,共同营造全球冷链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互惠互利、协调共赢的环境和氛围,既要追求全球供应链利益最大化,还要兼顾经济与环保、人与自然的关系。总之,冷链供应链实施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控制,努力提高各方共同参与全球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的能力、水平及范围。

5.共商共建共治全球冷链供应链协同机制,提升冷链应急管理能力

为确保构建冷链供应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首先需在国内大循环中建立健全共商共建共治冷链供应链协同机制,发挥协同协作、协商共商、共建共治的机制效能,为国家安全、食品安全提高冷链供应链应急管理及应对处置能力,化解由于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危害和损失。

其次,在做好国内大循环基础上积极构筑全球冷链供应链共建共治的协同机制,以构成全球冷链供应链命运共同体。特别是借鉴“抗疫”期间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建立全球冷链供应链共商共建共治的协同机制,同舟共济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危机与危害,以提升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及安全保障能力。

6.共同开拓与扩展全球冷链供应链商业版图

首先,冷链供应链国内大循环中加强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冷链地网、库网、车网、货网、配网等网络体系,优化冷链网络网点的空间布局,健全与完善冷链供应链体系,为促进国内冷链供应链尽快融入国际供应链创造条件。

其次,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中,真正搭建一个互通有无、开放融合的“买全球”“卖全球”的新发展格局,共同开拓与扩展全球冷链供应链商业版图,共筑辐射全球、惠及全球、造福全球的冷链供应链世界统一市场体系。

7.加快冷链供应链双循环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下的冷链供应链,提高其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效率和效应。

首先,加快国内大循环中冷链供应链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技术赋能的力度,积极推进其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高冷链供应链上下游的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运营。

其次,在构建冷链供应链国内国际双循环过程中,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实现国内与国际冷链供应链的高效对接,以及数字化的信息数据采集、存储、加工、整理,以确保全球冷链供应链的信息智能化支撑,冷链链条的跨国界、跨领域、跨部门的智能化运作。

8.冷链供应链标准规范体系

首先在政府“标准强国”理念的导向下,“标准强企”也逐渐深入人心并形成共识,构建冷链供应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为建立国内统一大循环、大市场格局,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加快冷链供应链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的步伐,制订其技术、信息、运营、管理、操作等方面的专项标准。

其次,在冷链供应链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借鉴与吸收国际标准的成功经验及理念,既要建立起冷链供应链的“中国标准”,还要共同制定国际标准中融入“中国标准”的元素,为全球冷链供应链标准规范注入“中国基因”,发出“中国声音”。

总之,构建冷链供应链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时代使命;国民经济行稳致远的“压舱石”;民生工程舌尖上的“后勤保障部”;农产品/食品安全的“导弹护卫舰”;重大突发事件应对响应的“应急救援队”;军民融合战略实施的“跨界明星”。

五、结语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2020年波及全球的新冠疫情以及2022年的俄乌局势正在改变着国际格局,最为显著的就是因乌克兰战事所引发的全球性粮慌,这足以引发世界的动荡,从近日印度政府禁止粮食出口可窥见一斑。

为化解或规避因国际局势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我国高水平开放的进程,国家政府实施双循环战略将是我们审视国内外环境所做出的战略预判,并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颠覆性变革,不仅改变着我们的发展范式,也在改变着国家经济的循环范式,自然会倒逼冷链供应链加速实现转型升级,尽快建立起立足国内、融合国际的冷链供应链体系,并上升成为国家供应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须着眼于全球范围内筑起我国食品安全的“中国屏障”和探索出农产品/食品供应链安全的“中国范式”;未雨绸缪扎牢国家食品安全的防护篱笆,即构建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应急供应链军民融合响应机制,以作为应对与化解外部风险的“中国式金钟罩”。

(二)前景展望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最大限度化解或规避来自于外部环境给我们的威胁和压力,构筑冷链供应链体系的“万里长城”,寻求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的必然选择,但也将面临一个全新的课题,即全球供应链综合治理则是顺利融入全球冷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关键。

不论是香港还是上海的疫情形势给我们带来太多的警示和启示,农产品/食品冷链供应链体系关乎国家安全及社会稳定,应未雨绸缪,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按照精准、快捷、及时的原则,设计出个性化与多元化农产品/食品冷链供应链快速反应模式及应对处置范式,以彰显我们举全国之力办大事的“中国响应”和“中国快反”的风格与特色。

冷链物流网声明:本文版权属冷链物流17356网站创作者所有,冷链物流网络和冷链物流园区冷链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联雄供应链农产品买卖易产地集采、预冷、产地冷库冷链仓储,冷链物流专线直达冷冻链批发市场和当餐菜市场;新鲜看得见!如果你转载冷链物流17356网站文章,请保留链接和版权信息,谢谢!
冷链头条

甘肃德美地缘冷链物流产业园引领林果产业提质增效

2024-6-9 9:54:19

冷链头条

冷链物流迎来新契机

2024-6-9 19:32:1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